bare for bare是個草本護膚品牌,商標上印著大大的「B」字,讓人印象深刻。某日,我偶然看到臉書上的贊助廣告,好奇之餘,稍微研究一下,竟然勾起興趣。
這個品牌來自新加坡,創立於2015年,是個相當年輕的品牌,產品不多,大約是身體保養系列、頭髮護理系列,還有少少幾款面膜,包括益生菌面膜與香氛精油面膜,可以算作臉部護理的部分。
至於上哪兒買呢?這品牌2017年就引進台灣,我分明記得不知在哪兒看過,實際到康是美、Tomod's、松本清等處尋訪,卻一無所獲;美華泰已經全面撤出新竹,略過;屈臣氏跟寶雅只找到小條的護手霜,沒有別項產品;最後把希望寄託在公道五愛買樓上的HOLA,繞了一圈半,終於在生活香氛區覓得它的芳踪,真是得來不易!
喔,對了,我還順便發掘了幾個有意思的品牌,例如INSIGHT (義大利沙龍美髮品牌)、Avessa (平價版的Jo Malone )、英國的賽玫特Somerset、法國的玫翠思Maître Savon,感覺像開發了一塊新天地,XD
(bare for bare)
(bare for bare 香氛精油面膜)
(bare for bare)
(INSIGHT)
我主攻沐浴產品,實不相瞞,我是個沐浴乳控,喜歡搜集各式各樣的香氛沐浴乳。
bare for bare創立之初,就確立以草本精萃為主,調配出綠茶、香柑與天竺葵、香茅草與生薑、迷迭香等四種香調,後期才加入玫瑰與薰衣草,目前一共是六大系列。看了幾篇網路使用心得分享,感覺這品牌似乎主推迷迭香,現場試聞,也的確是迷迭香的氣味最為出眾,HOLA當時的優惠活動是任選兩件$599,我個人獨鍾玫瑰,就決定帶走玫瑰和迷迭香的沐浴露各一。
(bare for bare創立之初,調配出出綠茶、香柑與天竺葵、香茅草與生薑、迷迭香等四種香調)
(後期才加入玫瑰與薰衣草)
(目前沐浴露一共六種)
我猶豫了半晌,要先開封迷迭香呢?還是玫瑰?想說玫瑰款中文品名是「滋養」沐浴露,應該比較適合寒冬,就選了玫瑰。
內容物呈米白色透明凝露狀,搭配沐浴球,很容易就可以搓出細密的泡沫,但是泡泡份量偏少,所以我會按壓三、四下,好享受豐潤的泡泡。一搓出泡沫,就湧出清甜芬馥的花香,瞬間籠罩周身,這氣味相當飽滿,但是稍嫌單調,欠缺層次,而且微涼帶點邊稜,隱含爽淨感,像玫瑰,又有些不太對勁。
這罐沐浴露原價$399,要它採用真正的玫瑰精油,未免強人所難,玫瑰精油可是號稱「液體黃金」,價格是別種精油的一、二十倍呢!把沐浴露轉到背面,細究成份,最後一個是「Rosa Rubiginosa Seed Oil」,鏽紅薔薇玫瑰籽油,也就是「Rosehip Oil」或「Rosehip Seed Oil」,俗稱玫瑰果油。
玫瑰果油係從薔薇屬植物果實裡的種子壓榨而得的植物油,用來榨取玫瑰果油的薔薇,主要是犬薔薇(學名:Rosa canina)和鏽紅薔薇(學名:Rosa rubiginosa)。而玫瑰精油主要採用大馬士革品種的玫瑰,利用溶劑淬取或水蒸餾法,自花瓣萃取而得。玫瑰果油跟玫瑰精油沒有關係,選用植物和萃取方式、萃取部位都天差地遠,只是同為薔薇屬的親戚;甚至於玫瑰果油不能算做精油,而是質地潤滑的基底油,類似葡萄籽油、酪梨油之類。它本身不具揮發性的芳香分子,當然不會有玫瑰花香,我所聞到逼肖玫瑰的香味,八成來自於成份表中間位置的「Pelargonium Graveolens Oil」(香葉天竺葵精油)。
香葉天竺葵有很多品種,能萃取出精油、並使用在芳香療法的,主要是波旁天竺葵和玫瑰天竺葵。兩種天竺葵的精油都是來自於葉片,卻散發出花瓣的香氣。波旁天竺葵的氣味混糅了玫瑰和檸檬的甜涼氣息,玫瑰天竺葵則單純點,甜美可人,比波旁天竺葵更像是玫瑰。有了兩者其中之一,再加上成份表上更前面的「Fragance」(香料),相信一定能調配出栩栩如生的玫瑰花香,XD
這罐沐浴露沖洗後,會有些許潤滑感,所以我會多沖一會兒水,擦乾以後,肌膚不澀不乾,殘留淡淡的芳香,大致表現尚可,但是使用半個多月之後,身上偶爾會莫名的輕微發癢,為什麼呢?
再回頭檢視成份表,赫然發現倒數第二是Methylisothiazolinone(簡寫MIT或MI),第三則是Methylchloroisothiazolinone(MCI),都是歷史悠久的抗菌防腐劑,容易刺激皮膚,並引起過敏反應,算是新興的過敏原。食藥署新 規定:市售化妝品中的停留式護膚品全面禁止使用混合防腐 MCI/MI,沖洗式產品中仍可使用,最大用量限制為 0.0015% (MCI:MI=3:1)。
這類成份在沖洗類產品風險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