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學家》 ,(美) 伊麗莎白.柯斯托娃著,張定綺譯)
這是美國女作家伊麗莎白.柯斯托娃撰寫的首部小說,初試啼聲,就高踞紐約時報暢銷書榜數月之久,全球賣出五百萬本以上。我偶然自PTT book板得知這本書,心裡還暗笑這什麼老腐的書名,擺在書架上,我肯定對它視而不見。也是機緣巧合,幾天之後,我就在圖書館的書架上發現它,既然借閱不花錢,先借再說,管它什麼「爛尾」、「冗長」的負評!
這本書洋洋灑灑六百多頁,對我來說,其實只是「小菜一碟」,不足掛懷。但是我翻閱了幾頁,心裡就暗喊「不妙」,因為這本書的字挺小的,份量比我預期中更「澎拜」一點;作者敍寫相當拖沓,充滿繁瑣的細節,這種拖泥帶水……喔,不是,是娓娓道來的筆調,固然有其迷人之處,但是劇情推展緩慢,令人不耐;書中的主角遊蕩過一座又一座城市,充塞大量的風景描寫和歷史傳統,我是文科的不良學生,歷史、地理都學得馬虎,看了只覺得昏沈茫然。我把書放在枕畔桌邊,得空便讀上一段,常常重複讀了幾頁,才發現不對勁,XD 「熬」了好幾天,其它的書都看完了,這本書的進度還滯留在四分之一不到的地方,嘖!趁著前兩天寒流發威,我窩在家裡發狠集中心神「對付」它,說也奇怪,一旦越過中線,不知不覺終點就在望了!雖然我省略了不少宗教和歷史糾葛,大致上算是看完了,可以來簡單說些心得:
《歷史學家》描述的是歐洲吸血鬼卓九勒的故事。作者切入的角度很新奇,讓吸血伯爵成功地「轉職」歷史學家(光憑這點,卓九勒一定很樂意將本書收入他的善本書庫中,XD)。主幹立得穩,枝節相形之下就不重要了!但是我不明白,譯者為何要捨棄常見的「德古拉」,而將Dracula翻成「卓九勒」?連帶著那尾怒爪箕張的龍Drakulya,也成了「卓九利亞」。是為了讓吸血伯爵更富於學者風範,還是表現這本書的新異、不同流俗?「卓九勒」或「德古拉」在歷史上確有其人,他是十五世紀的瓦拉幾亞大公-弗拉德三世(1431~1476),統治地區大約是今日的羅馬尼亞東南部,人稱「穿刺公」。據說外號緣於他動輒將人釘在尖樁上,不光是戰俘,就連對自己國家的貴族、百姓,也常施以穿刺之刑。但是維基百科替他辯解說:這樣的刑罰在當時並不少見;換個角度而言,他可以視為對抗鄂圖曼帝國、守衛了羅馬尼亞的國家英雄。總之,他死後被人傳為吸血鬼,成了永生不死的嗜血怪物。柯斯托娃的「翻案」,顛覆了吸血鬼的既有形象,或許能給他的後代子孫一點慰藉。
本書以書信引述、時空交錯為主要結構,很可能是向布蘭姆.史托克的《卓九勒伯爵》致敬。書中第一人稱是女兒,父親對女兒說:當年他的老師對他說……這種「雙重引號」的敍事方式,對讀者雖然不至造成混淆,多少還是覺得煩擾;中後期好幾封信長得不合理,到底誰能被吸血鬼擄走囚禁,還有那分閒情逸致,寫上十幾頁信?還仔細描述用餐時「使用了桌上擺著的金屬叉子和骨刀,先把烤雞切開吃掉,然後吃了一些肉色較深的野味,那兒有裝在陶碗裡的馬鈴薯和麥片粥、一種硬麵包、一種滿是蔬菜的熱湯」……Orz 書中的人物塑造過於扁平,除了對歷史知識的狂熱偏執之外,感受不到一點人格的溫度,對人性的描寫也很淺薄。雖然城市風光敍寫細膩(譯筆真的非常流暢),因為極少負起推動、暗示劇情的責任,失去懸疑小說的本色,而流於旅行文學的浮泛拼貼。個人覺得:柯斯托娃可能比較適合寫短篇小說,用系列故事的方式,各篇自成段落,又互有關聯,環環相扣,某些部分就用「留白」的方式,讓讀者自由想像,將情節串連起來,這樣或許就能免去結構鬆散、行文冗贅的大部分問題。
聽說這本書的電影版權早已賣出,真是讓人憂喜交加呀!其實這本書邏輯不夠嚴謹,謎題淺陋,娛樂效果頗令人質疑,要拍成驚悚片、懸疑片,甚至是恐怖片都不合適,想想鋪陳半天的殘虐暴君吸血狂魔,實際現身卻是這般儒雅彬彬,嗜書如命;獵殺學者的目的,不過是為了「招募圖書館員」!!!可以想像電影院裡應該會群情沸騰,朝著大螢幕狂扔爆米花,欠噓呀這是!更不用說大魔王出場不到三分鐘,一名弱女子開了一槍,就讓他化歸塵土,廢……廢到笑呀我的天!柯斯托娃聲稱不喜歡血腥,即使是寫吸血鬼小說,也只想灑「一小杯鮮血」……嘖,灑的是假血吧,別想騙我!若是強調文學性,票房可能不優;大幅改編像《第七傳人》那樣,又失掉原味。唔,我有點懷疑,索尼公司花了一百五十萬美元,買到的其實是燙手山芋了!
說了一堆缺點,其實我對《歷史學家》是存有好感的,囫圇吞完一遍之後,還願意常常回頭翻閱它。這本書拆解開來,那些地理風光,當成旅遊日誌來看,實在寫得很不錯;參照史實和書中記敍,研究一下吸血鬼的傳說,也饒富趣味。很多人說它「爛尾」,我的確也覺得與其將卓九勒草率賜死,不如讓他負傷逃走,甚至自始至終神龍見首不見尾,都比現有結局來得高明。不過,全書最後,女主角得到龍之書之後,站在旅館房間窗口,和卓九勒遙遙異時相對,其實是餘韻無窮的。當我們受到這本書的吸引,開始鑽研相關資訊,散播卓九勒的故事,不就形同是擴大卓九勒的心靈版圖,比起你我所以為的,更為靠近那群所謂「親愛而不幸的繼承人」。
(弗拉德三世的畫像)
(弗拉德三世將人釘尖樁的版畫)
( 《卓九勒伯爵》,布蘭姆.史托克著,《歷史學家》行文中處處都在向這本書致敬)
(
布蘭古堡,俗稱「德古拉堡」,因為史托克的小說以此地作為吸血鬼的故鄉,實則弗拉德三世並未在此居住過。目前城堡待價而沽,美國《The World Post》開玩笑說:城堡將與德古拉伯爵一同出售)
(
動畫《尖叫旅社》以布蘭城堡為構想藍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