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離開新竹之前,惦記著要去北埔一趟,因為北埔擁有金廣福公館、天水堂、姜阿新洋樓、慈天宮、姜氏家廟等縣定古蹟,值得一觀。居住新竹十數年,當然去過北埔好幾次,總是在老街上溜達,吃吃小食,買點「等路」,便欣然返家,金廣福公館–台灣十大民宅之一,桃竹苗地區唯一的國家一級古蹟(修法後,取消一至三級的分法,改稱為國定古蹟),如此聲名赫赫的文化建築,一而再、再而三的過門不入,未免說不過去,於是規劃一場半日遊,了卻心願。

 

動機其實不只於此,我還想上北埔買彭家粄糕呢!

 

彭家粄糕是傳承三代的老店,賣的是傳統的客家米食,芋頭糕、九層糕、紅粄等等。「粄」的意思,是用米製成的糕點,客家人所謂「粄」,類似閩南人說的「 粿」,當然兩者做法不盡相同,質地、口感也有差異。但「粄糕」一詞實在聞所未聞,莫非是店家獨創?

 

彭家粄糕不難找,立於慈天宮前的北埔街、南興街口,往左一望,就能瞧見彭家粄糕的招牌。然而我去過北埔老街無數次,吃過隆源餅行、好豆味豆花、菜包啦、擂茶啦、大餅小餅,吃得不亦樂乎!就是沒光顧過彭家粄糕,這是因為這家店營業時間太過「刁鑽」,清晨天剛矇矇亮,就將鹹、甜粄脫模分切,逐個兒擺上家門前的小攤子,等待客人上門,售完即止,對於我這種平日晏起、午後才匆匆趕至北埔的人,連一丁點糕屑都買不到。不知道有多少次,看著空蕩蕩的攤位,心裡充滿無奈。


 

今天特別起早,九點多就抵達北埔,又是非假日的上午,「非逮著你不可!」我這樣想著。


 

隱約有一絲不安,直到看見彭家粄糕花布遮掩的攤位,才舒展眉頭。

 

296288797_5284747098227602_8942495760174641111_n.jpg - 旅遊之六

(彭家粄糕位於南興街上)


296150430_5284746991560946_3588977400434716906_n.jpg - 旅遊之六
(彭家粄糕)

 

 

許是天氣炎熱,彭家粄糕用花布遮得嚴實,布的下緣隱約露出一點糕點。

 

 

我鑽進去,看見攤位上布滿淺淺一層各式米食,一時之間,不知從何下手,先挑一塊別處少見的九層糕,再來是頗有好評的芋頭糕,其他就隨意,總共買了六樣,一百六十元價格非常廉宜。

買的時候,老闆娘會問:「要加油蔥嗎?」我點頭說好,鹹水粄和芋頭糕都加了。 


297195562_5284747474894231_4032266638495581712_n.jpg - 旅遊之六
(我買了九層糕、鹹水粄、艾草菜包、芋頭糕、紅粄)

 

 

照片的左上角就是九層糕。


 

九層糕別處也有,幾乎都是一層紅、一層白,交錯堆疊,層層分明。不知道為什麼,彭家粄糕卻是上紅下白,壁壘分明,做法跟別人就是不同。認真說:九層糕未必會做到九層,至少也得做個七層,總之,盡力而為,彭家粄糕顏色混在一塊兒,應該可以偷懶,少做幾層吧?反正看不清楚。但是老闆娘勤懇異常,一層一層鋪蒸,即使白色的部分黏在一起,幾乎難以區辨,還是堅持要逐層逐層蒸,「一次蒸與一層一層蒸,口感就是有差。」小老闆彭家麒說。


我原以為九層糕是甜的,黑糖口味吧?入口才知道,甜中微鹹,不是一味死甜。上排的赭褐色帶有黑糖的甜香,下排的凝白色則略鹹,可能因為彭家粄糕紅白分開的關係鹹味比別家明顯一些些口感則是水潤Q彈不像別家那麼硬板

芋頭糕和鹹水粄(碗粿)上頭都加了豆乾丁和蘿蔔乾,還淋上油蔥、醬油膏,稍微有點過鹹,應該是醬油膏的關係,但是糕體本身又香又綿,味道很不錯

艾草菜包是看到現場有貨順便買的。內餡塞得飽實,吃一個抵得七分飽,而且調味清淡不油不鹹只可惜外皮偏硬Q,不夠軟和也許是因為我放到下午才吃的緣故

 

211110-11585-8-giZhl.jpg - 旅遊之六

(通常九層糕是 一層紅、一層白,交錯堆疊而成圖片取自自由時報)

 

未命名55.jpg - 旅遊之六

(目前店務由獨子彭家麒掌理羅翔憶從旁協助圖片取自鏡週刊)


未命名53.jpg - 旅遊之六

( 羅翔憶用這兩口灶養大四個小孩圖片取自鏡週刊)


未命名57.jpg - 旅遊之六

(九層糕蒸好一層,開蓋再淋一層圖片取自鏡週刊)


未命名52.jpg - 旅遊之六

(彭家粄糕的九層糕圖片取自鏡週刊)

 

 

彭家粄糕這些粄都是帶回家享用的,現場我們吃的餐點是花生湯加油條。說來好笑,我原本打算買了就走,不曾計畫要在北埔用餐,但是我先生堅持:他很餓,「隨便找個早餐店,美而美什麼的,這附近一定有!」小繞了一下,就是沒有!只好喝碗花生湯權充早餐。

 

吃飽喝足,總算可以開始尋訪古蹟了!

 

第一站是金廣福公館。

 

金廣福在中正路上,算是在老街街區內,走過去,不消一分鐘就到了!之前常常經過,每次都沒開,今天也不例外,只能在門外張望片刻。

 

金廣福公館為國定古蹟,「金」是臺商取名俗例,取其發財多金之意,「廣」代表廣東,「福」代表福建,是少見的閩粵族群合作的範例。至於「公館」,古代多指公家建造的館舍,提供給遠地官員出差住宿或處理公務之用,後來演變成各墾戶或大租戶向佃農徵收租穀而建的房屋,也叫公館。


清道光十五年(1835),淡水同知李嗣鄴,基於防番與開墾的雙重理由,諭令粵籍姜秀鑾、閩籍林德修、周邦正,募資設立閩粵合股的武裝拓墾組織–「金廣福墾號」(俗稱金廣福大隘)。金廣福公館就是當時的隘墾總部及指揮中心,負責招募隘丁、徵收隘租,並派駐隘丁駐守巡防。而1898年(明治31年)後,北埔警察署、北埔辨務署等都曾經借用金廣福公館辦公。 

金廣福公館是武力拓墾時期的辦公處,非一般住家,外觀樸拙方正,牆體厚重,角落暗藏銃眼,直式的木造窗櫺,在在顯現出濃厚的防禦色彩

 

297377901_5284745888227723_4351645812854472239_n.jpg - 旅遊之六

(北埔老街古蹟指示牌)


297887773_5284745964894382_2829169775186444500_n.jpg - 旅遊之六

(金廣福公館

 

 

去金廣福之前,路過慈天宮,暫且停留半晌。

慈天宮奉祀觀音菩薩,是縣定古蹟,創建年代不確定,該宮與金廣福墾拓有關,應是在1835年之後約180年歷史。

慈天宮背倚秀巒山座落於睡虎穴上廟前的北埔街則是大隘地區的中軸線,連接了上街下街建築特色一在於廟前的升龍柱,二是廟內的兩組二十四孝石柱,我卻玩心大發,去廟旁的叮咚橋來回踩了兩趟,嘟嚷著:沒聲音呀!上次比較好玩。就離開慈天宮了!

叮咚橋不是橋,是廟旁一條窄巷,僅容一人行走的石板通道,石板有實心的,也有空心的,故意鋪得有些鬆垮,走過會發出聲響,有示警防盜的功用。N年前來訪,適逢雨天,踩到某一塊石板時真的發出「咚」的沈響這次卻怎麼踩都沒什麼聲音也許雨天或靜夜效果比較好吧

 

北埔慈天宮正面照.jpg - 旅遊之六

(北埔慈天宮圖片取自維基百科)

 

H2019PA01303_600_450.jpg - 旅遊之六

H2019PA01306_600_450.jpg - 旅遊之六

(慈天宮升龍造型的蟠龍龍柱和二十四孝柱圖片取自臺灣宗教文化資產)


未命名88.jpg - 旅遊之六

(慈天宮的叮咚橋圖片取自華視新聞)

 

 

天水堂就在金廣福公館旁邊。

天水堂是姜秀鑾所建的宅第,漢初,姜氏居住甘肅天水,因此族人以天水為堂號。天水堂建造年代不詳,應該是在道光年間姜秀鑾入墾北埔之後。

明末清初,姜氏家族由廣東渡海來台,卜居於九芎林,地點約在於新竹縣芎林鄉文山路新竹客運車站後方,為一堂六橫的三合院建築,其後天水堂以此為範本興建,也是一堂六橫的三合院格局。九芎林舊居於民國七十年代拆除,無從比較。不過天水堂的門樓有燕尾造型和特大台面的台階,號稱全台最優美的門樓之一,應該是蓋得更精細更華麗的。

光緒末年,姜氏子孫蕃衍日盛,因此在附近另外興建一所一堂八橫的新宅是為「天水堂二房」,以此別於姜秀鑾創建的「姜氏天水堂大房」。

天水堂列入金廣福古蹟區範圍之內,屬於國定古蹟,「天水堂二房」則被指定為縣定古蹟,後來基於尊重地方及所有權人慣稱,更名為北埔姜屋天水堂(新屋)。

天水堂新屋的規模勝過天水堂但是名氣不響歷經地震祝融之災保存狀況也不是很理想我直到寫文章時查詢相關資料才知道它的存在。先記下地址中興街44巷1鄰1號(有樹林的停車場後方),看看還有沒有機會去北埔一探究竟再說了天水堂和天水堂新屋都有姜家後代居住在內,為私人宅院並未開放參觀我們只能隔著天水堂前的圍牆遙遙拍張照片留念。


296942166_5284746348227677_4703153891418459384_n.jpg - 旅遊之六

(天水堂)

 

NS-160922-007044.jpg - 旅遊之六

(天水堂的門樓圖片取自北埔DOC)

 

800px-天水堂姜氏古厝.jpg - 旅遊之六

(天水堂圖片取自維基百科)


3729171_1_1.jpg - 旅遊之六
(北埔姜屋天水堂新屋圖片取自自由時報)

 

149.jpg - 旅遊之六

(北埔姜屋天水堂新屋,圖片為姜家後代李建緯提供給自由時報使用)

 

 

下一個是姜阿新洋樓。

我們一時之間找不到姜阿新洋樓的所在,順著人群方向,從廟前街走出去又踅回來,查看「廟前古蹟一條街」的告示牌,確認剛才經過的美麗洋樓就是姜阿新洋樓。其實就在天水堂左邊幾步路,忠恕堂則在街尾轉角,果真是滿滿古蹟的一條廟前街啊!

姜阿新是姜秀鑾的後代,屬於姜家大房,但是姜家大房人丁不旺,他和父親姜清漢都是從親戚領養來的。他很有生意頭腦,事業曾盛極一時,擁有多間茶廠,1946年,籌組永光公司,將紅茶、膨風茶(東方美人茶)銷往香港、日本等地,賣出的茶葉佔全臺灣三分之一出口量,有「茶虎」的美譽。除了製茶,他也投入林木、製糖、運輸等產業,為了接待賓客和自住家需求,在祖產的基礎上,興建一幢洋樓。原本父親姜清漢分配到的是天水堂左外護龍,姜阿新將它改建為洋樓宅邸,洋樓北側留有一條狹小通道,是與天水堂的唯一繫連。

洋樓耗費了三年的光陰,1946年開始興建,1949年竣工,為一棟兩層樓建築。建築樣式採用日治時期開始流行的「仿巴洛克式建築」,當地人稱為「北埔洋樓」。洋樓主體結構為鋼筋混凝土加強磚造,外觀以洗石子、斬石子仿石砌工法,院牆則以北投淇哩岸石疊砌。大門入口處有挑高突出的車寄(或稱馬車門廊),外牆採用洗石子和抿石子兩種工法。內部木構多取材自營林場,烏心石、檜木、樟木、櫸木、香杉等木料交錯運用,雕刻裝飾帶有東方的吉祥寓意。屋內有馬賽克拼花樓梯、廁所馬賽克、貝殼木椅、以樹木為設計意象的旋轉窗,還有抽水馬桶與浴缸等。

可惜榮景不常,1965年,姜阿新積欠八百萬元的債務,宣告破產,將洋樓抵押給合作金庫,舉家遷移臺北。直到2012年,將近五十年之後,姜阿新後人集資八千萬元,向合作金庫購回洋樓。

2001年,姜阿新洋樓核定為新竹縣定古蹟建築。2021年,台灣電視劇《茶金》翻拍傳奇茶商姜阿新的故事,姜阿新洋樓是拍攝主要場景之一。


296926125_5284745448227767_2597692810685033736_n.jpg - 旅遊之六 

(姜阿新洋樓)

 

296303717_5284746551560990_1314013832279233775_n.jpg - 旅遊之六 

(姜阿新洋樓 

 

 

目前姜阿新洋樓採全預約導覽制,不開放自由參觀,像我們這種興之所至,突然冒出來的散客,自是吃了老大的閉門羹,也罷!再看下一間吧!

忠恕堂離姜阿新洋樓略有一點距離,步行大約三分鐘左右,其實很近,走到街底,拐個彎就到了!但是下下個目的地- 姜氏家廟也在南邊更過去一點,因此決定驅車前往,不搭11路了!

從金廣福公館、天水堂到姜阿新洋樓,無一不與姜氏家族有關,幾棟建築連成一脈,好不氣派!忠恕堂卻屬於曾家所有。曾家並非當地望族,家境一般,而曾學熙於光緒元年(1875)考取文科秀才,是北埔地區首位獲得科舉功名的居民。曾家原居於天水堂左側,是一棟土磚建築,曾學熙過世後,獨子曾成統經商致富,1922年,購地興建新宅,名為忠恕堂。忠恕堂是曲阜孔府建築名稱,孔、曾後裔都有「忠恕堂」的堂號,曾姓居多。

忠恕堂為一堂二橫的傳統三合院民宅,外觀的看點在於特殊角度的門樓與洋風式圍牆。相傳忠恕堂落成之後,諸事不順,風水地理師認為:當地建屋如慈天宮、天水堂等,皆坐東朝西,背倚秀巒山,忠恕堂卻坐北朝南,疑與鄰近姜氏家廟的燕尾脊相沖,犯「泥尖煞」,因而將入口院門改為西南向,屋頂軸線可與秀巒山頂相交,並建造洋風造型的照壁來擋煞。

曾家後代已遷離此處,忠恕堂年久失修,日益凋敝,後由金廣福文教基金會買下,2006年登錄為新竹縣歷史建築,修繕後,成為金廣福文教基金會辦公空間及藝文場所。

296120232_5284747228227589_2226049756323719337_n.jpg - 旅遊之六

(忠恕堂)


296170163_5284746384894340_8444621446783844806_n.jpg - 旅遊之六

(洋風造型的照壁)

296585844_5284747408227571_705190812947330758_n.jpg - 旅遊之六

(忠恕堂) 


296391767_5284746484894330_1947014962281266403_n.jpg - 旅遊之六

(忠恕堂)

 

1568858685-7936c89b630e0ed2ea547d92a2252cc5-696x464.jpg - 旅遊之六
(忠恕堂內部,圖片為新竹縣政府提供給自由時報使用) 

 

 

忠恕堂和姜阿新洋樓一樣,採團體預約導覽制,無法隨意入內參觀,我們稍作逗留,便繼續下一個行程。

姜氏家廟是姜氏家族的祠堂。它在......嗯......咦,在哪兒呢?說來奇怪,跟著導航走,一下子便騎過了頭,左邊應該有條岔路的,怎麼沒瞧見?來回騎個兩、三趟,總算發現牆壁間有條窄縫,應該就是通往姜氏家廟的巷道,走到底,果然草木掩映中,姜氏家廟赫然在焉。

道光年間,姜秀鑾與周邦正奉令組織金廣福墾號,開墾大隘地區(北埔、峨眉、寶山等鄉)。由於隘墾困難重重,耗費龐大資金,閩籍捐資股夥紛紛退出,金廣福墾業大半歸於姜家所有,姜家遂成為北埔最大的家族。1921年(日治大正十年),在族人姜瑞昌、姜振驤倡議下,興建家廟,歷時三年完成。

姜家不惜重金,延請一代名匠施作家廟,由漳派大木名匠葉金萬的高徒徐清規劃,徐清及徐春泉負責木雕,石雕則為辛阿救的作品,彩繪部分係由邱玉坡及邱鎮邦父子主筆。

其中尤以邱氏父子的擂金彩繪作品最為重要。

擂金彩繪係將金箔研磨成粉,彩繪前,將金粉調製成半液體狀,塗於彩繪部位,再以手推抹成漸層效果,可視為粵籍畫師作品特色之一。邱玉坡是廣東大埔人,為了姜氏家廟,渡海來台,也將這種特殊技藝沿襲至台。這是邱玉坡唯一留存在台的作品。

祠內建築匠藝非凡,富有藝術價值,被譽為台灣四大家廟之一(另三間為新竹市鄭氏家廟、雲林西螺鎮張廖祠堂 - 崇遠堂、屏東縣崇蘭蕭氏家廟)。2004年,指定為縣定古蹟。

儘管姜氏家廟華麗宏偉,因為種種理由,四十餘年不曾舉行祭祖典禮,甚至姜氏族人提出重建新廟的看法,更是姜氏家廟潛在的危機。家廟因年久失修,新竹縣文化局從九十三年底著手修復工作,迄今已十七年。


296150534_5284747338227578_6219373386323009036_n.jpg - 旅遊之六
(姜氏家廟)


296114728_5284745548227757_3385942091213503779_n.jpg - 旅遊之六
(姜氏家廟)

 

2918131_1_1.jpg - 旅遊之六

(姜氏家廟,圖片取自自由時報)

 

84.jpg - 旅遊之六
(姜氏家廟的擂金彩繪,圖片取自自由時報)
 

04010363001I01.jpg - 旅遊之六

(本堂上方的橫樑繪有仕女畫像圖片取自臺灣百科全書張尊禎攝影)

 

04010363001I03.jpg - 旅遊之六

04010363001I02.jpg - 旅遊之六
(上圖的石獅子是辛阿救的作品,下圖的木作吊籃形如繩編圖片取自臺灣百科全書張尊禎攝影)

 

最後一站來到陳記仙草專賣店。

陳記仙草創立於1953年,產品以仙草凍、仙草茶為主,目前傳到第三代61年次的柯陳棠手中。

陳記仙草堅持手工製作,早年在磚屋裡,以煤炭慢火提煉仙草汁,用扁擔挑著仙草上街叫賣。現下仍是用傳統工法一桶桶慢火熬煮,不假借機器大量生產,因此產量有限,售完即止。

我知道這家,是因為陳記仙草在老街上設有店面,賣仙草蜜、招牌仙草凍(大豆+芋圓)、仙草牛奶雪花冰等,就在停車場附近,7-11對面,一下車就會看到,去過北埔好幾次,都沒能入內享用,如今想要尋訪,南興街的店面已悄然收起,只能到工廠購買。

陳記仙草離姜氏家廟不遠,但是已經偏離市區,人車稀落,工廠位置居然還在斜坡底下,實在偏僻,幸而有指標明確指向巷弄內,尋找不算費力。

工廠賣的東西很簡單,仙草茶和仙草凍,仙草凍原本分為原味和微甜兩種,現在只賣微甜的。既是如此,我就買了一盒微甜仙草凍帶走。

據說早年仙草凍是用鐵盒盛裝的,一盒十斤,柯陳棠用紙盒取代,淺綠無糖,水藍微甜,十斤也改成五斤,送禮方便,自用也相宜。

這樣一盒仙草凍,提在手上沈甸甸的,隔著紙盒,還能感受到它微微的溫熱。

紙盒揭開來,裡面就是用耐熱年糕紙簡單包裹著一大塊黑黝黝的仙草,我有些驚訝,將仙草連同年糕紙整個提起,移置小鍋中,以免潰散流溢。

微甜口味已經加了少許糖,我沒有調製糖水,只澆淋上鮮奶,用大吸管啜食,覺得這樣比較清爽。我先生更強,只加冰水。

嗯,這仙草滑潤Q彈,氣味濃厚,但是口感比較硬Q一點,不像瑪露連那樣水嫩軟溜,這樣也有好處,用小湯匙就能舀食,不必派出大湯勺來舀取。

價格的話,陳記仙草一盒五斤,170元。瑪露連一桶兩公升,等於四斤,130元。瑪露連便宜一些些。

瑪露連另有芋Q、杯裝嫩仙草可選。

整體而言,我給瑪露連的評價稍微高出一點,但是陳記仙草也很不錯,值得回購。

 

296432216_5284746228227689_8013208632139485211_n.jpg - 旅遊之六

(北埔陳記仙草)

 

U75N2OCFSJ2WDESSIAJSQ6BWBI.jpg - 旅遊之六

(將調好的太白粉水加入仙草汁鍋中,圖片取自蘋果日報)

 

JOE7ONVHTPFHFQTW6JYMRI4EZA.jpg - 旅遊之六

(紙盒鋪上耐熱年糕紙,再將仙草倒入定型,圖片取自蘋果日報) 

 

W2SSXP45YG37ICFFS5PR7HYMMA.jpg - 旅遊之六

(南興街店面賣的招牌仙草凍,圖片取自蘋果日報)


FTVLDV4OCNVQ66LQWTCPH4FIZA.jpg - 旅遊之六
(早年的仙草凍鐵盒,圖片取自蘋果日報)


297601094_5284744428227869_4220979399113557177_n.jpg - 旅遊之六

(微甜仙草凍一盒5斤170元)


296685309_5284746804894298_9178870539632844894_n.jpg - 旅遊之六

(微甜仙草凍) 

 

 

旅遊日期2022/08/05

彭家粄糕

地址:新竹縣北埔鄉南興街90

電話:03 580 1356

營業時間:06:0018:00 星期一休息

FBhttps://www.facebook.com/penghakkafood/

 

呆老頭杏仁茶專賣店

地址:新竹縣北埔鄉北埔街26

電話:0932 111 038

營業時間:10:00 - 16:00

 

慈天宮

地址:新竹縣北埔鄉北埔街1

電話:03-5801575

營業時間:06:00-19:00

 

金廣福公館

地址: 新竹縣北埔鄉中正路6

電話: 03-5804216

FBhttps://www.facebook.com/ChinKuangFu/

 

天水堂

地址:新竹縣北埔鄉中正路1

 

姜阿新洋樓

地址:新竹縣北埔鄉北埔街10

電話:03 580 3586

FBhttps://www.facebook.com/ASHINGCHIANG/


忠恕堂

地址:新竹縣北埔鄉公園街20

電話:03-5804216

FBhttps://reurl.cc/MNkEMn

 

姜氏家廟

地址:新竹縣北埔鄉925

 

北埔陳記仙草店

地址:新竹縣北埔鄉11-4

電話:03 580 1005

營業時間:08:0016:00 星期一休息

FBhttps://www.facebook.com/beipuchen/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日和 的頭像
    日和

    雲影過階

    日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