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忘了在哪裡看到「過港貝化石層」的介紹,可以親眼目睹百萬年前的貝殼化石層,而且是在野外,不是冷冰冰的博物館展櫃裡,值得專程探訪,加上後龍有個清朝古墓-鄭崇和墓,兩下裡湊合,促成了苗栗後龍之行。

 

到了後龍,先去吃一碗名氣響叮噹的杏仁露刀削冰。杏仁露刀削冰就在慈雲宮斜對面,外觀敝舊,頗不起眼,顧客卻是熙來攘往,生意好得很。刀削冰任選三樣配料45元, 包括杏仁露、愛玉、紅豆、綠豆、粉條、花生、草莓、百香果等,不想費神的話,店家也有搭配好的「本日招牌」ABC可供快速選擇,我選了C,杏仁露 +  粉條  +  愛玉的組合,先生則是杏仁露 +  粉條  +   綠豆的B組合。刀削冰是用刨刀手工削出來的薄碎粒, 其實不會很粗,咬起來有點喀啦喀啦的挺有趣,糖水加了一點檸檬汁,清涼甘爽,我唯一有意見的是粉條,Q到一整個「突破天際」,簡直像海蜇皮一樣,我最後剩了滿嘴的粉條,賣力的嚼呀嚼,就是怎樣也嚼不爛。

 

44205206_1884073684961644_5558852136852258816_n.jpg - 旅遊之五

(後龍邱家杏仁露刀削冰) 

 

44136716_1884073674961645_1411909102002503680_n.jpg - 旅遊之五
(左為招牌C:杏仁+粉條+愛玉,右為招牌B:杏仁+粉條+綠豆)

 

臨時用網路搜尋一下,發現鄭崇和墓離此不遠,只有三分鐘路程,而且旁邊就有加油站,可以順便加油。咦,等等,在加油站旁邊這怎麼可能?清朝古墓不在深山,也該置身荒郊野外啊!太奇怪了吧由不得我不信,在加油站遙遙就能望見,馬路另一側的荒地裡,石筆、墓碑等羅列宛然,的的確就是我要找的鄭氏古墓。

 

古墓雖然在大馬路邊,似乎伸手可觸,周遭卻長滿了白花鬼針草,僅有的一條小徑,幾乎蕪沒在荒草間,顧盼一下確認沒有別的法子只好硬著頭皮踩進深草叢裡,哪管黑針瘦果黏附了一身!

 

鄭崇和(17561827),字其德,號貽庵,諱合,臺灣淡水廳竹塹(今新竹市)人,祖籍福建漳州府漳浦,幼時隨父兄來臺,定居竹塹後龍溪洲(今苗栗後龍)。科舉屢試不第,後捐為監生,曾在後龍地區開設私塾。嘉慶十年(1805),募集鄉勇,以抵禦海盜蔡牽,後又奉檄處理閩粵械鬥。嘉慶十一年(1806),舉家遷居竹塹(今新竹市)。嘉慶二十年(1815),糧食歉收,鄭崇和發穀平衡物價,又於嘉慶二十五年(1820)瘟疫流行時,布施藥物、棺木。竹塹興建孔廟時,也曾捐款贊助。去世後,入祀鄉賢祠。咸豐四年(1854),因其子鄭用錫之功名(恩給二品銜),而誥授「中憲大夫」,晉贈「通奉大夫」。鄭崇和墓由其子鄭用錫所築,建於道光七年(1827)。同治六年(1867),孫子重修時,並將夫妻合葬於吉穴。民國七十四年(1985),被指定為古蹟,目前為國定古蹟(原省轄第二級)。

 

鄭崇和墓之可貴,在於它是少數形制完整的清朝官墓,而且「父以子貴」,因為次子鄭用錫的功名,晉贈從二品的「通奉大夫」。依照《 會典》規定,一、二品的官員,墓前可設置石人、石馬、石羊、石虎、石筆各一對,台灣地區的清代官墓,五樣俱全的唯有鄭崇和、鄭用錫父子的墓,還有一個是遠在金門的邱良功墓。

 

其實我之前造訪過鄭用錫墓,當時就想過父親的墓也該一併看看,沒想到隔了四年,才了結這樁願望。鄭用錫墓在新竹軍人忠靈祠旁,形制與鄭崇和墓相仿,也是三曲手建築格局,墓前有石人、石馬、石羊、石虎、石筆各一對,依序排列在墓埕。可是鄭用錫墓古雅肅穆,氣象莊嚴,鄭崇和墓修築年代更早,佔地更廣,石象生的雕刻卻簡樸溫厚,神態可掬尤其是石虎,簡直可以用「萌」來形容!或許是長年的風化,導致外型走樣,還是說,一開始就設計得這麼可愛?傳說墓前的石獸,晚上會溜出去,偷吃附近田裡的農作物,被農夫發現,打傷了腿,但沒被抓住,隔天發現石獸腿部破損。這項傳聞假若屬實,得教石馬、石羊一肩攬下,絶對不干石虎的事,石虎又不吃農作物,何況石虎圓睜雙眼,這麼惹人憐愛的模樣,誰敢說牠的不是?!

 

我另有疑問,維基說:「由於墓前有石望柱,當地居民稱為『旗杆墓』」。石望柱即石筆,形如倒豎毛筆,立在墓埕最前方,代表文運,象徵功名也可以刻上對聯,讚頌墓主生前的功績。但是,石筆旁的亂草裡,分明有兩對殘存的旗杆座(旗杆往往因年代久遠而腐蝕,只有旗杆座存留下來),確定不是因為以前豎有旗杆,才叫做「旗杆墓」嗎?


44206380_1884074424961570_5701004791161815040_n.jpg - 旅遊之五

(鄭崇和墓在大馬路邊的荒地裡)


44115887_1884074428294903_3010628334825504768_n.jpg - 旅遊之五

(僅有的一條小徑,幾乎蕪沒在荒草間)

 

44131173_1884073701628309_911898819107487744_n.jpg - 旅遊之五 

(墓道碑上載明鄭崇和的官銜)

 

44113608_1884073798294966_6590017447535837184_n.jpg - 旅遊之五

(傳說鄭崇和墓是人稱「金城水」的風水寶地,前有南勢溪屈曲環抱如腰帶)

 

44149968_1884073908294955_321835042089205760_n.jpg - 旅遊之五

(鄭崇和墓為三曲手的古墓 ,曲手立柱上有石印、石筆、石獅)

 

44119798_1884073938294952_4625950270537334784_n.jpg - 旅遊之五

(墓碑以三塊花崗岩拼接,狀如觀音兜,碑頭刻有雙龍護珠左右肩石則刻有螭龍圖案)

 

44267145_1884074168294929_117821273735692288_n.jpg - 旅遊之五

(依從二品官建造,有石人、石馬、石羊石虎和石望柱各一對)

 

44110892_1884074064961606_4224792267732287488_n.jpg - 旅遊之五

(文官石翁仲)

 

44126915_1884074048294941_9205731918975336448_n.jpg - 旅遊之五

(武官石翁仲) 

 

44098730_1884073811628298_6672372406054551552_n.jpg - 旅遊之五

( 石馬為死者坐騎,石羊代表吉祥石虎則有辟邪驅鬼的作用

 

44141304_1884073954961617_2984766588684599296_n.jpg - 旅遊之五

(墓前的石筆,代表文運,象徵功名)


44205222_1884074181628261_736602602254368768_n.jpg - 旅遊之五
(石筆旁,有殘存的旗杆座)

 

離了鄭崇和墓,接下來打算去過港貝化石層,或是過港舊隧道,地圖上這兩個地方幾乎緊挨在一起,距離應該很近,詳情如何,就等實地探勘吧!

 

導航不知為何,引領我們來到一處停車場。路邊雖然立有導覽圖,可以看到日治()古隧道就在左手邊,過港貝化石層卻在遙遠的另一頭,位置不是很確定,隧道倒似乎近而易達,那就先去看看隧道,解決一個是一個吧!

 

這一帶總稱「好望角風景遊憩區」,比較為人所知的,是半天寮好望角那一排巨大的白色風車,在碧空無際中晶燦眩目,附近還有海角樂園,也算小有知名度。至於過港舊隧道群,雖有近百年的歷史,一向少人聞問,直到去年鎮公所爭取到經費,在隧道內設置七彩燈光,把暗黝陰森的隧道,成功的轉化成絢麗的魔幻走廊,吸引遊客前來探訪。不過,比起崎頂子母隧道,人氣差了老大一截,鎮公所還得再加把勁!

 

後龍過港隧道屬於舊海線的火車隧道,一共有三座,建於日治時期大正十一年(1922),當時總督府在竹南與彰化之間,闢建了海岸線鐵路。民國62年,鐵路縱貫線全面電氣化,海線鐵道西移改道後,走入歷史,這三座隧道也跟著廢置。2015年,登錄為歷史建築。

 

過港一號隧道長約279公尺,二號隧道162公尺,三號隧道56公尺,而崎頂子母隧道則分別是130公尺67公尺,兩相比較,可以發現過港一號隧道比崎頂母隧道長了一倍有餘,就連二號隧道都比崎頂母隧道長得多,在隧道內裝設燈光實屬必要,不然是要遊客摸黑探險嗎?跟崎頂子母隧道類似,過港舊隧道也是先經過最長的隧道,而後縮減再縮減,第三座隧道短得出奇,在隧道口就能看到另一頭的洞口,採光無虞,燈具費用也就順勢省下了!XD

 

後龍過港隧道不僅幽長深邃,而且迂曲蜿蜒,向右彎側,寛度還比崎頂子母隧道窄上不少,隧道內相當乾爽,涼風習習,遊客又少,其實比崎頂子母隧道清幽得多。再來欣賞建築:過港隧道內壁全以紅磚砌成,磚塊層層疊砌,形成優美的馬蹄鐵弧形。據說當年是利用圓拱力學原理興建的,不曾使用樑柱支撐。頂穹一灘灘黑色的污痕,是被火車燃煤的煙燻黑的,藉由七彩燈飾扶手,可以看得十分真切。二號隧道許是地勢低窪,或是通過含水層濕氣比較重兩側設有排水道壁面斑駁處處有隆起現象頂穹上還點點滴落滲水隧道因此顯得敝舊不堪但是這裡的燈光卻比一號隧道絢麗多姿不時會變換顏色忽藍忽紅忽綠又忽紫三號隧道既短未設燈光一忽兒就走完了再過去雖有步道似乎是通往山邊媽祖宮的不感興趣原路折返吧

 

道3.jpg - 旅遊之五

(好望角風景遊憩區導覽圖)

 

道9.jpg - 旅遊之五

(指標清楚標明左邊是停車場右邊通往一號舊隧道)


道2.jpg - 旅遊之五

(遠遠就能望見半天好望角巨大的白色風車)

 

道4.jpg - 旅遊之五

(通往隧道的鐵路懷舊步道)


道6.jpg - 旅遊之五

(一號隧道)

 
道7.jpg - 旅遊之五

(隧道內壁以紅磚疊砌成馬蹄鐵弧形,據說未用任何樑柱支撐頂穹黑色的痕跡,是被火車的煤煙燻黑的)

道12.jpg - 旅遊之五

(為了避免破壞隧道本體結構,燈光採用特殊的扶手形式)

 

道10.jpg - 旅遊之五

(隧道內每隔六十公尺,設有一個拱形凹洞,供工人緊急避車之用)


道13.jpg - 旅遊之五

(一號隧道另一側洞口)


道14.jpg - 旅遊之五

(二號隧道)

 

道35.jpg - 旅遊之五

(二號隧道兩側設有排水道)


道18.jpg - 旅遊之五
(二號隧道不但會滴水壁面處處有隆起現象濕氣比較重)

道36.jpg - 旅遊之五
(二號隧道的燈光會變色)


道23.jpg - 旅遊之五

(二號隧道另一側洞口) 


道24.jpg - 旅遊之五

(路邊有石桌椅可供休憩)


道25.jpg - 旅遊之五
(三號隧道到了)

道28.jpg - 旅遊之五

(一下子就走到隧道出口)

道30.jpg - 旅遊之五

(再過去,大概是通往山邊媽祖宮吧)


道31.jpg - 旅遊之五

(原路折返第一個碰上的自然是三號隧道)

道34.jpg - 旅遊之五
(二號隧道)

道16.jpg - 旅遊之五
(一號隧道)

 

走出一號隧道,有個岔路建了一座木棧道,不知通往何處,想必是觀景台,上去看看吧!

 

雖然走了一大段路,體力未衰,看我三步併作兩步,蹦蹦跳跳地登上高台,卻見到一方石碑,刻著「過港貝化石層」。咦,這難道就是我要找的貝殼山?

 

根據記載,大正十年(1921),日本人在後龍過港地區開挖縱貫鐵路隧道,意外發現地層含有大量貝類化石,包括貝殼、海膽、珊瑚、螃蟹、苔蘚蟲、介形蟲和有孔蟲等,於是命名為「過港貝化石層」,並立碑標示。昭和 10 (1935),台灣總督府列為國指定史蹟及天然物保存名單。1955 年,苗栗縣文獻委員會重立石碑,換上中文,並公告為古蹟, 依法保存,不得濫墾,但並沒有實質經營管理計畫,以致於屢遭破壞盜採,2016年,苗栗縣政府將之納入地景列冊追蹤。

 

這裡的確鄰近鐵路隧道,碑上「過港貝化石層」的字樣也清晰無疑,但是......這碑感覺太新了點,碑後的土丘模樣好像跟我在照片中看到的略有出入裸露的化石未免少得可憐,更奇怪的是,Google地圖稱此處為「過港貝化石層」,但是往東北走,介於半天寮好望角、海角樂園之間,另有一處標注是「過港隧道貝化石層石碑」,難道另有一個石碑?到底怎麼回事?

 

貝7.jpg - 旅遊之五

(一號隧道口附近,有個木棧道通往高台)

 

貝8.jpg - 旅遊之五

(沿著木棧道,爬上半山腰赫然見到「過港貝化石層」石碑)

 

貝1.jpg - 旅遊之五

(石碑近照, 據說「石碑基座仍然可見大正十年等字樣」)
 

貝9.jpg - 旅遊之五

(出露的貝化石數量稀少,令人失望)

貝3.jpg - 旅遊之五
(海扇貝是本化石層含量最豐富的)

 

無論如何,在高台上可以眺望火車及風力發電機,風景很不錯。走下木棧道,回到停車場,有些徬徨,問了遊客,得知另一邊的步道走上去,除了風車和瞭望台,還有舊砲台,應該是值得一遊的,就跟著人群一起過去看看吧!

 

步道前半段是黃泥土路,軟和好走,後期轉為石階道,起初和緩,其後陡然升高,「愈翻愈險」,還好半天寮不高,只是座小山丘,路上多歇息幾次,不知不覺也就到了!這裡大概是後龍最熱門的景點,不僅匯聚人潮,居然還有攤販!走到底,赫然看到停車場,原來可以開車上來呀,早知道就不要這麼累了!XD  

 

當初在山下仰望,以為只設了一座小小的瞭望台,其實後頭還有遼闊的廣場,廣場中有大風車、兩座碉堡、廁所、涼亭、停車場、攤販,根本是個具體而微的休閒園區!跟風車近距離接觸,倚欄俯瞰海天一色的開闊景致,清風徐來,即使天色漸暗,陰雲四合,還是讓人覺得好生暢快,不枉此行!

 

道38.jpg - 旅遊之五

(在高台上遠眺,可以看到風車和火車)

 

道39.jpg - 旅遊之五

( 看著遠方緩緩轉動的白色風車,不覺悠然神往)

 

風9.jpg - 旅遊之五

(往好望角的步道)

 

風7.jpg - 旅遊之五

(快了,快了,就快到了 )

 

44188837_1884077608294585_5311528034249998336_n.jpg - 旅遊之五

(廣場中間的巨大風車)

風6.jpg - 旅遊之五
(風車迎風轉動,更外側就是廣闊無垠的清空碧海了)

風19.jpg - 旅遊之五
(這裡的風車比新竹香山一帶密集 ,更有震撼力)


風18.jpg - 旅遊之五

(另有一條步道通往舊砲台)

 

我仍然念念不忘過港貝化石層,盤算著再去石碑那兒看看,跟著導航指示,出了涵洞,前行是海角樂園,往右是石碑,左邊則有一尊高大的塑像盈盈背立,不知是何方神聖?不管了,先去看石碑吧!

 

往右前行不多久,就看到路邊有座三角小丘,下車一看,解說牌上寫著「過港貝化石層」,不錯,這就是我們要找的,小丘的模樣也和我之前在網路上看到的照片相符,但是,石碑呢?四下一望,石碑根本蹤影全無。再說,這裡離鐵路舊隧道,還有一大段距離呢!至此真相終於大白,Google地圖把兩處標反了!這兩處都算在列冊追蹤的過港貝化石層範圍(此地屬於後龍鎮南港里,南港里舊名「過港」,因而稱作「過港貝化石層」;南側鄰近苗栗縣通霄鎮白沙屯台地西麓,故又稱「白沙屯化石層」),但是這裡只有解說牌,沒有石碑,真正的過港貝化石層石碑立在舊隧道口旁,先前看到的就是。我忍不住要埋怨:過港貝化石層沒有用心維護,沒有明確指標,Google地圖還把兩處標反!說真的,剛才走過的鐵路舊隧道也沒有個統一名稱,到底是叫做「後龍過港隧道」呢?還是「過港舊隧道」?呃,還是「好望角隧道群」或是什麼日治()古隧道呢?後龍的觀光真的要好好加油!

 

眼前這座小丘分層明顯讓我聯想起三明治XD   裸露的貝化石數量較多比起前一處立碑處更有可觀,即使解說牌有名稱和彩照可供對照我還是看得霧煞煞」,全部攪在一起一個也認它不出這裡的遊客竟然比前一處還少除了我們只有另一組遊客開車經過看我們不知在拍些什麼好奇下來看看而己。真是可惜了這個國家級地景保育景點

 

44215869_1884077968294549_8495330369573224448_n.jpg - 旅遊之五

(涵洞旁 ,鄰近海角樂園的過港貝化石層)

 

44191145_1884077844961228_3790019789284442112_n.jpg - 旅遊之五

(解說牌)

 

44112005_1884077978294548_7178385223573307392_n.jpg - 旅遊之五

(小丘分層明顯露出的貝化石數量較多) 

44110890_1884078004961212_3295655210835247104_n.jpg - 旅遊之五

(當天的另一組遊客)

 

最後再去海角樂園晃晃。

 

這裡原本是垃圾掩埋場,稍微整飭一下,裝上個彩虹造景,造幾道磚牆,就敢命名為「樂園」?!現場草坪枯黃,彩虹多處鏽蝕,遊客半個也無,不能忘憂,冷清寂寞倒是有的,遠眺陰翳的天空下,礫石灘上,浪潮一波波捲起,又無言退去,訴說不盡的心事!

 

44174452_1884078081627871_5084339859317850112_n.jpg - 旅遊之五

(海角樂園)

 

44110756_1884078104961202_6135854205358833664_n.jpg - 旅遊之五

(陰雲滿天,草坪枯黃彩虹顯得格外黯淡)


44283509_1884078098294536_7698869830316720128_n.jpg - 旅遊之五

(這兩個不起眼的水窪,曾被遊客標註為「苗栗版嘉明湖」)


44184023_1884078078294538_101053253260673024_n.jpg - 旅遊之五
(岸邊盡是礫石)

 

 

造訪日期:2018/10/14

邱家杏仁露

地址:苗栗縣後龍鎮中華路159

營業時間:11:3020:00

 

鄭崇和墓

地址:苗栗縣後龍鎮十班坑段1551地號

 

後龍過港隧道

地址:苗栗縣後龍鎮

 

過港貝化石層

地址:苗栗縣後龍鎮南港里海線鐵路

 

半天寮好望角

地址:苗栗縣後龍鎮

 

海角樂園

地址:苗栗縣後龍鎮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日和 的頭像
    日和

    雲影過階

    日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